|
未来牛肝菌、羊肚菌的研究方向在哪里?牛肝菌(Boletus),属伞菌目牛肝菌科真菌,为野生菌,尚未实现人工栽培,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,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。牛肝菌因肉质肥厚,极似牛肝而得名,是名贵稀有的野生食用菌,为“四大菌王”之一。该菌菌体较大,柄粗壮,菌盖扁半球形,光滑、不粘、肉淡褐色肥厚,菌肉白色(如图1),有酱香味,营养丰富,可入药,出口欧美、日本等国,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。羊肚菌(morchella spp)俗称羊肚菜,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、药两用真菌,早已收录于《本草纲目》书中。羊肚菌为野生菌,部分实现人工化栽培,但一直受出茹不稳定困扰。野生羊肚菌,子实体较小或中等,菌盖不规则长圆形。表面呈凹坑分布,似羊肚状,柄白色,有浅纵沟,基部稍膨大。菌柄圆筒状、中空,表面平滑或有凹槽。在生物学形态上,野生羊肚菌颜色不统一,有褐色、黄色、黑色等,人工栽培羊肚菌多为褐色,尖顶;野生羊肚菌相对于人工的颜色相对较淡,香味浓于人工羊肚菌,口感更细嫩,羊肚菌的人工驯化栽培一直是国内、外菌物学家研究探索的课题之一。 牛肝菌、羊肚菌未来科研领域研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: 1、人工驯化。牛肝菌、羊肚菌均为野生珍稀食、药两用食用菌,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广西、贵州一带,野生产量低,其中云南产量最高,目前牛肝菌尚未见大面积人工栽培的报道。羊肚菌已部分实现人工化栽培,但一直受出茹不稳定困扰,羊肚菌的人工驯化栽培一直是国内、外菌物学家研究探索的课题之一。 2、牛肝菌、羊肚菌的营养功能成分,形成机理,结构以及功能成分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。牛肝菌、羊肚菌均富含蛋白质、多糖、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。在所含有效成分中,以多糖、多酚、黄酮和蛋白质最为引人瞩目。这些功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,如牛肝菌、羊肚菌多糖具有免疫调节、抗疲劳、抗癌、抗菌、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。因此,对牛肝菌、羊肚菌多糖成分的提取、纯化、组成和结构、性质、药理作用机制及保健品及新药开发的研究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。另外,羊肚菌中含有多种酶类,如多酚氧化酶( MEPPO) 、脂肪氧合酶、γ-谷氨酰转肽酶等酶类,目前的报道多限于对酶的分子结构及酶活性影响因子的研究,而有关酶类生物活性研究报道少见,因此,对羊肚菌中酶类物质生物活性成分的特殊药理和临床应用,仍然是研究者面临的亟需攻克的另一难题。此外,野生牛肝菌、羊肚菌尚存广泛药理作用的其它未知功能成分,其营养功能成分的提取、分离、纯化及药理作用有待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挖掘。例如,新物种不断被发现和鉴定;牛肝菌活菌制成的液体均根剂,可以提高樟子松和油松幼苗移植的抗逆性等等。 3、应用于保健品及医药用品提取、加工新技术的开发。当前,在食用菌的深加工研究中, 主要以开发新的抗菌素药物、抗肿瘤药物、保健品、高效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为主。显然,目前的研究状况对牛肝菌、羊肚菌的深度开发利用缺乏理论和技术支撑。据此,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,基于其特殊成分与功效价值的巨大潜力,未来针对于其有效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单体的分离、提取;结构鉴定及新的药效及药理作用研究;新药及保健品开发及临床应用等领域仍需创新。 |